“秋风起,蟹脚痒;菊花开,闻蟹来”,金秋9月,正是螃蟹最肥美的季节,这个时候不大快朵颐,更待何时呢?
秋天到了,膏满黄肥的螃蟹必定能在餐桌上占据一席之地,尤其是中秋佳节将至,螃蟹就是妥妥的主角,无论是别人送的还是自己买的,不少人都会吃上秋天的第一顿蟹。
螃蟹好吃,很多人也爱吃,但在享受美味之前,最好先了解清楚吃蟹的相关常识,这样既能满足口腹之欲,还能兼顾健康。就像螃蟹性寒,在吃的时候就宜配生姜、紫苏、醋,这样就能中和一部分寒性。除此之外螃蟹的这些禁忌你也一定得了解。
吃螃蟹的5大禁忌
1、忌吃生蟹
不少人爱吃醉蟹和腌蟹,但这样是非常不利于健康的。螃蟹生长在江河湖泊里,又喜食小生物、水草及腐烂动物,蟹的体表、鳃部和胃肠道难免会沾染细菌、病毒等致病微生物。如果是生吃、腌吃或醉吃螃蟹,都有可能感染一种名为肺吸虫病的慢性寄生虫病。
而感染后,肺吸虫寄生在肺里,会刺激或破坏肺组织,能引起咳嗽,甚至咯血;若再侵入脑部,则可能引起瘫痪!
据专家考察,生吃蟹,肺吸虫感染率高达71%;吃腌蟹和醉蟹,肺吸虫感染率高达55%;而把螃蟹稍加热后就吃,肺吸虫感染率降为20%。
所以即使醉蟹、腌蟹的味道再好,但不建议这样适应,食蟹时一定要蒸熟或煮透,一般水开后要再加热15分钟才能起到杀菌作用
2、忌吃死蟹
螃蟹死后的僵硬期和自溶期大大缩短。其体内的细菌会迅速繁殖并扩散到蟹肉中,使得蟹肉里的蛋白质分解产生组胺。
蟹体内积累的组胺越多,毒性越大,而且即使煮熟煮透,毒素仍不易被破坏。因此,食用死蟹可能诱发呕吐、腹痛、腹泻情况。
除此之外,垂死的蟹也最好别买。
3、忌吃隔夜蟹
很多时候买的螃蟹一顿吃不完,但还是会一起蒸了,想着吃不完下顿吃,但熟螃蟹极易被细菌污染,因此螃蟹宜现蒸现吃。万一吃不完,剩下的螃蟹一定要保存在冰箱中,并在下一餐时吃完,吃时须回锅再煮热或蒸透。尤其不能等到隔夜再吃,因为回锅加热虽可杀灭病原微生物,却不能破坏毒素,仍然存在危险性。
4、忌食太多
螃蟹中含的蛋白质和蟹黄中含的胆固醇比较高,一次过量食用不利于人体消化吸收。按中国营养学会“中国居民膳食宝塔”中的推荐,水产品的适宜摄入数量是一次吃40-75克(可食部分),相当于带壳的螃蟹100-188克,且一周内最好不超过3次。188克的带壳螃蟹,大概相当于一个4两重的大号螃蟹。
5、忌吃蟹腮、蟹胃、蟹肠、蟹心
吃螃蟹时,必须除尽蟹鳃、蟹心、蟹胃、蟹肠四样物质。
打开蟹壳时,两侧的灰白色条状、柔软的部位就是蟹的鳃条,它是螃蟹的呼吸器官,直接和外界接触,容易积攒污物和重金属等。
位于蟹壳前半部、眼睛下方的三角形部位是蟹胃,一条黑色条状物是蟹肠,这两个部位是螃蟹的消化器官,里面装着食物和代谢物,也有积攒污物的可能。
蟹心位于蟹黄或蟹膏中间,呈六角形,被人们认为是螃蟹“最寒”的部位。此处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,留有较多血液,其血液成分与人体有较大差异,容易引起免疫反应。
除了以上5个禁忌外,螃蟹也不是人人都适合吃的,下面这几类人群就不适宜吃螃蟹。
螃蟹的禁忌人群
1、痛风患者
螃蟹属于中嘌呤食物(25mg-150mg/100g),嘌呤含量在82mg/100g左右,与我们常吃的猪肉、牛肉等食物在一个档次。
而很多人爱吃的蟹黄,是母蟹的肝脏和卵巢的组合体,嘌呤含量远高于螃蟹肉,属于高嘌呤食物(≥150mg/100g)。
螃蟹虽然不是引发痛风的“元凶”,但也是导致突发疾病的“帮凶”。因而,不论病情如何,痛风患者和高尿酸血症者都忌(少)食用螃蟹。
2、消化系统不好人群
螃蟹性凉且属于高蛋白食物,较难消化,因此患有慢性胃炎、慢性腹泻、胆囊炎、胰腺炎等消化系统不好的人不适宜。
3、肝炎患者
此类人群胆汁容易分泌异常,消化系统功能可能失常,如果还进食难以消化吸收的高蛋白螃蟹,可能会引起腹胀、腹痛或腹泻等消化不良的症状。
感冒发烧的时候饮食应该以清淡为主,螃蟹是高蛋白食物,食用后不易消化吸收,易使病症加重。
以上就是关于螃蟹的禁忌和不适宜吃的人群了,喜欢吃螃蟹的朋友一定要注意。另外,分享给大家一个小技巧。都知道螃蟹也分公母,母螃蟹膏和黄更多,公螃蟹则相反,所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。想要分辨公母螃蟹也很简单,公螃蟹腹部的肚脐为三角尖形,而母螃蟹腹部肚脐则呈圆形或椭圆形。另外,母蟹肚脐颜色越深发黑的,说明会有蟹黄,肚脐发白则会没有膏。